上博藏玉 | 炫巧争艳的元明清玉器

小编:小天   来源:云玉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7-30 16:12:50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上海博物馆玉器馆,展陈面积500个平方,展出历代玉器300余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一共分成6个部分,有“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端庄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灵动不拘的春秋战国玉器”、“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清新多元的唐宋辽金玉器”、“炫

第六部分

炫巧争艳的元明清玉器

(公元1271年~公元1911年)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玉器社会化程度和琢制业规模不断加深和扩大。皇家贵族用玉范围甚广,日用、佩饰、陈设、文玩等各种玉器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越了此前任何一个时期。民间用玉也非常普遍,富商、文人等各阶层都尚玉器。元明清三代玉器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元代琢工善深雕技术;明代则粗狼刚质,有“粗大明”之称;清代大多流于繁缛纤巧,其中以乾隆玉器为古代玉器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

接下来,让我们开开眼界,一睹这些炫巧争艳的元明清玉器的风采。

元代是一个由游牧民族主政的朝代,元代的玉器,注重气势,富有层次感,体现了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具有古典艺术的成熟之美。

比如这个玉炉顶就是比较实用的东西,它是香炉盖上嵌镶的一种纽状玉雕器。简言之,玉炉顶就是香炉盖上的一个顶子。这个炉顶用多层透雕镂刻而成。由莲叶、莲瓣、莲篷、苇叶、水草、鹭鸶组成。整体造型似馒头状高高隆起,表面雕饰起伏,手摸立面有高低不平、参差不齐的感觉,这是元代炉顶制作风格上的重要特征。

image

《莲鹭纹炉顶》元(公元1271年~1368年)

这件《莲鹭纹饰》也跟上面的玉炉顶都是用莲花和鹭鸟来雕刻呢?原来荷花即是莲花,取其谐音“连”。鹭鸟一般只雕刻一只,亦取谐音“一路”。合起来的寓意是“一路连科”,表示科举应试连捷,接连取得好成绩。

image

《莲鹭纹饰》元(公元1271年-1368年)

同样很吉祥的是这件黄褐色玉皮上凸雕了一只金龟,它口吐灵芝状祥云。在中国传统纹饰中,龟、灵芝都是长寿的象征。

image

《乌龟吐云玛瑙带饰》元(公元1271年~1368年)

我知道鱼是“连年有余”的意思,不过一般雕刻鲤鱼比较多吧,所谓“鲤鱼跳龙门”。可是这条鱼看起来挺凶猛的不像是鲤鱼呀。看来建立元朝的蒙古人不仅在马背上擅长打仗,就连雕刻的鱼都是那么具有争斗性。

image

《鱼》元(公元1271年~1368年)

这个橱窗中展示了一些元明清的带钩、带扣。带扣和带钩的作用相同,是用两块对称的玉互相勾结而成,这种带扣从元代后开始流行。橱窗中还放有一些小的方牌,这些方牌现在称之为子冈牌,传说是明代玉匠陆子冈所发明,所以称之为子冈牌。

image

元代玉带钩的实用性有很大提高,钩首多为扁平状,长度增加,钩首与钩身夹角较大,钩钮增大,鼻钮是元钩的典型特征。自宋代开始,元明清各代浮雕螭纹玉带钩开始多见,甚至占据了带钩纹饰的主流地位,元代玉带钩钩体基本为琵琶形,往往钩首为龙首,而在钩腹上面先是浮雕继而发展到圆雕手法琢出螭龙形象,钩首的龙头与钩腹的螭相对而望,龙首大,螭体小,即常说的“苍龙教子”、“望子成龙”。

image

《龙首螭纹带钩》元(公元1271年~1368年)

带扣与带钩造型不同,是用于便服的,用以穿缀束腰之带。带扣上的钮,用于扣丝腰带。带扣的出现要比带钩晚多了,在汉代才出现,宋以后开始流行。两牌相扣的玉带扣最早见于宋代实物,元明清时传世不少。明代玉带扣上的龙纹特点是,螭龙镂空雕刻使螭龙足肢离地站在钩腹上不同,螭龙身平行,头俯视前方。

image

《龙首螭纹带扣》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清代乾隆后大量优质玉料使得玉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件白玉带扣,材质极佳。发展到清代,玉带扣无论外形还是表面的纹饰开始变化丰富起来了。你看这件带扣外形是椭圆形的,上面不仅仅镂空雕刻传统的龙首螭纹。而是生动的刻画了“张骞乘槎”的故事:张骞因为出使西域,建立殊功,以致后人对他予以神化。传说武帝派张骞去寻黄河源头,张骞乘槎(木筏)溯水而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穿过荒无人烟的地带,到达一座人烟稠密的集镇,男耕女织,秩序井然。他走进一户人家,见这家的女主人正在织布,其丈夫牵牛饮水。张骞很诧异,向他们询问:“这是什么地方呢?”男主人指着牛正饮的河流说:“这是天河。”女主人把支撑织机的一块石头送给张骞,张骞带回后,被见多识广的东方朔认出,说这是天上织女织机下的填石。后来,“张骞乘槎”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出使远行。

image

《张骞乘槎纹带扣》清(公元1644年~1911年)

1967年上海市共和新路出土

玉带上面除了带钩、带扣外,还有更为丰富的玉带板,就是玉带上的一些装饰。由于明代商贸的飞速发展,玉器的发展也比元朝更加发达。在图案方面更加注重福瑞吉祥的题材。

image

《双鹦鹉纹饰》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代笃信道教的皇帝有好几个,所以在这以后明清两代关于仙、道的题材纹饰很多。

image

《云鹤连珠纹饰》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和上一件类似,做工同样很精致。

image

《天鹅连珠纹饰》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这也是一件世俗化非常讨喜的玉雕,画面上的喜鹊是喜上枝头的意思,猴子和鹿的谐音是侯和禄的意思。

image

《鹿纹带銙》明(公元1368~1644年)

同样题材的内容,但外形变成了圆形,而且还增加了四边的花饰,更显得丰富多彩了。

image

《鹿纹饰》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此玉饰通体润泽无瑕。整体为椭圆形,正面微呈弧凸,以多层镂空透雕和阴刻纹线结合琢成,图案为一只硕大笨拙的雁鸟躲藏在荷花丛中,一只体态矫健的“海东青”由上而下向大雁俯冲,作追逐猎捕之状,两鸟体量小与大,姿态巧与拙,动作追与躲的对比,使画面极富戏剧性。

image

《春水饰》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当中有一块用羊脂白玉做的叫《螭纹方牌》,出土于宝山明墓,方牌两面分别雕刻着两只蟠螭,做工细致,玉质上乘,为现今了解明代子冈牌原貌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image

《螭纹方牌》明(公元1368年~1644年)1966年

上海市宝山县顾村明朱守城夫妇合葬出土

元代龙纹相较宋代者差别极大,比较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犷,不作细部的刻划,极具蒙古族健壮豪迈之气魄。此期龙纹,造型凶猛,粗犷有力,威武之极,或蜿蜒翻腾,或上下攀附,多作腾云戏水、穿花过草状。工艺上除传统的透雕、浮雕之外,还出现了由透雕演进而成的多层镂雕、深层立体镂雕作品。元代龙纹在这些新工艺的表现下,活灵活现,颇具动感。

image

《龙纹带饰》元(公元1271~1368年)

明清的玉带板,上面琢刻的龙纹和唐代以前的龙纹已完全不同。唐宋以后的龙纹我们一般就叫成熟期的龙纹。玉器的选材一般都是采用和田玉。和田玉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就成为中国古玉材质里面的主流,汉代以前还有很多的地方玉,但在汉代以后地方玉就相对很少。

image

《龙纹铊尾》明(公元1368~1644年)顾丽江先生捐赠

这条玉质团龙镶嵌在铜鎏金带扣内。降龙造型,龙身以阴刻线作脊柱,腹甲细如绳索。通体光滑圆润。用以衬托的云纹细若草茎,已失去祥云托龙的神韵。此件可看出明代的玉雕龙纹,在形式上还有一种仿古的痕迹,形似宋而实为明。

image

《团龙纹带饰》明(公元1368~1644年)1994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明代的玉带板多采用“花下压花”技法,即分层镂雕工艺雕琢,先剔地留出主体纹案,再对上下两层进行线刻、打洼、镂空,其下层图案多为繁密的锦地纹、蔓草纹或卷云纹,底纹与上层主题呈两重分布,层次分明,具有较好的透视感。

image

《龙穿牡丹带饰》明(公元1368~1644年)1994年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由于玉器在民间大为流行,在明代一些贴近普通人的需求与审美取向的题材的玉器数量也大幅增加。你看这只杯子是用青玉雕琢而成的,在局部有花黑点及黄褐色沁斑。整个杯子是桃子形状,用镂雕的方式雕出了枝叶形的柄,并有部分枝叶绕于杯身。这样的杯子既好看又很实用。

image

《人物纹桃式杯》明(公元1368年~1644年)

在明代还有很多好看实用的玉质首饰,比如玉冠,也就是发冠。那时候男的都留有长发,就要用发冠套住发髻。这个发冠外观近似长方体,上部稍拱,突出七梁,两侧作卷云状,其下各钻一穿孔用于插玉簪来固定发冠。

image

《发冠》明(公元1368年~1644年)

古代除了男的要用成双的短发簪来固定发冠,女也需要用长发簪固定发髻。在当时平民只能用竹木的发簪,而上层的贵族就可以用象牙、金、玉等等。

明代玉簪一般为圆锥形,少数为方形簪首,此簪首就是少数的方形簪首,簪首立体镂雕双狮戏球,簪体呈细棒状,上面浮雕纹饰,并刻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语。

image

《寿比南山簪》明(公元1368年~1644年)

这个簪首呈扁平状,上面密密麻麻的镂刻着吉祥的花鸟。

image

《花鸟纹簪饰》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在边上的橱窗中展示了很多人物玉雕,主要是一些童子的形象,还有老翁,仕女。明清两代玉人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的区别,明代工艺简练,刀工刚劲,而清代工艺制作精细,人物的面貌五官刻画一丝不苟,并且富有表情,比如仕女的发髻,渔翁五官的神态都刻画的非常到位,这是明清两代工艺的最大区别。

这座人物玉雕是三个孩童,主体为女童,一稍大男童随左,另一幼童骑于女童肩上,似为姐弟。合像设计巧妙,造型逼真,作品写实,是目前所见传世实物中艺术性最强、刻工艺最精致的一件明代早期遗物。从服饰看,这种肚带、围裙和灯笼裤式是苏松地区民间通常装束,由此推论该器为当地玉工所作之品。

image

《青白玉三童像》明(公元1368年~1644年)

1993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天宫出土

明代的玉人流行童子形象。童子一般作桃形发、披发,著长袍或交领、对襟衣,腕带镯,呈各种姿态。如这个童子就呈现出横卧的姿态,他一手伸出,另一手托住后脑勺,两脚交叉叠在一起,一副调皮天真的孩童模样。

image

《卧童》明(公元1368年~1644年)

1993年上海市打浦桥明墓出土

该玉佩高只有3.8厘米,出土于上海浦东新区明代陆氏父子墓。玉雕形象生动。头顶披发,与额头一样平,民间称该发式为留(刘)海式。玉人的眼睛用阳文弧线合成眼睑,鼻子稍微凸起,呈契型,口角微微翘起,略带微笑。他身穿袖袍,扬袖露右臂,上有鸟状物。右腿膝盖处伏有三足蟾(金蟾),头向上,与玉人对视,作嬉耍状。玉人后脑贯有牛鼻孔,可系绶佩。

image

《白玉刘海戏蟾佩》明中晚期

1969年上海市陆家嘴明陆深墓出土

该玉器以灵芝云纹作层层相叠状,顶端跪坐一童子。以灵芝和善财童子合为题材的玉雕作品是民间谚语物化的表现。

image

《灵芝童子》明(公元1368年~1644年)

1993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天宫出土

清代玉人以立体的佩件、摆件为多,题材以表现吉祥的居多,也有反映世俗风情的渔家乐等。清代人物身体比例与实际相比,亦为头大身短,但身体较明代稍长,体态匀称;发丝细密,条缕清晰;前额与鼻梁直线连接,五官竭力写真,除两耳较简单外,眉弓、颧骨、人中线、双唇、嘴角,甚至酒窝都一一加以表现,还往往刻画出面部的表情;衣纹疏密有致,起伏凹凸,富于立体感。

image

《渔翁》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清代中期以质佳的白玉为主,仕女往往以洁白纯净的白玉雕刻,使其更适合女性肌肤的表现。清代仕女多鹅蛋脸、柳叶眉、凤眼、樱桃嘴、溜肩、细腰,姿态袅娜,或宽衣大袖,或紧身窄袖,长裙曳地,与清代艺术中流行的美女审美特征相符。

image

《仕女》清(公元1644年~1911年)

宋代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仿制青铜器的热潮,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很多仿制青铜器的玉器。但风格不尽相同,明代浑厚刚劲,工艺比较粗犷,我们俗称为“粗大明”。清代制作得非常细腻,纹饰非常繁缛。

image

《兽面蕉叶纹耳杯》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代刀法刚直,大刀阔斧,棱角分明,线条简练、粗犷、随意,粗细不均,断断续续,二线对接处常常超出或断开,结构分界处往往采用宽粗的深重刀法,不太注重细节处理,颇有绘画中的写意意味。

image

《乳丁兽面纹觯(zhi) 》明(公元1368~1644年)

有些平面底子起伏不平,钻孔和拉丝有时会留下遗痕。抛光较强,犹如玻璃光。玉料基本是新疆昆仑山一带和田玉为代表的软玉。以青白玉为主,青玉、白玉次之,质佳者较少,多有绺裂、杂质,应与当时玉材来源不易有关。

image

《乳丁纹龙耳簋》明(公元1368~1644年)

因为乾隆时期平定新疆地区,大量优质玉进贡到内地,一般玉质好,块头大的玉雕基本都是乾隆朝的,到了嘉庆朝,就停止了玉石的进贡。这件《牺尊》通体洁白无瑕,是模仿青铜牺尊样式而制造的。在康雍乾三朝,无论是书画还是陶瓷玉器都有一股摹古之风。

image

《牺尊》清(公元1644年~1911年)

清朝时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玉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新的高峰。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佩饰最多,也最为精美。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玉器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遗存的作品之多、应用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香筒是明清流行的一种室内装饰器,也是一种实用器,在香筒中可以插线香,把线香点燃后,香气就会透过镂空处袅袅散发出来,用以清新室内空气。

image

《人物山水纹香筒》清(公元1644年~1911年)

盖炉也是相同用法,里面可以放入香料,或者放一些鲜花,让香气透过镂空散发出来,实用和装饰兼具。这件盖炉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造型新颖,制作精巧,纹饰细密,雕工精到。从镂空的缠枝莲花的器壁里,似乎有阵阵花香随风飘绕而来。

image

《缠枝花卉纹盖炉》清(公元1644~1911年)

这个橱窗展示了一些可以实用的器皿,有的可以作为喝酒的酒杯,也有文房用具,比如笔筒就是清代常用的文房用具。这件笔筒玉质碧绿诱人,深浮雕琢制,画面内容丰富,人物、山石、松柏、祥云交叠出现,如入神境一般。器物整体颇富装饰性。

image

《九老图笔筒》清(公元1736年~1795年)

这件水盂是比较独特的,以莲蓬为盂形,周围绕以莲枝、莲叶,又见水鹭回首展翅,生动自然,如同荷塘美景的真实写照。以镂雕的莲荷、鹭鸶作为装饰附加在水盂的外壁,更有玲珑剔透之感。在古代这是一种吉祥图案,预祝科举时一路连科。

image

《莲式水㿻》清(公元1736年~1795年)

这两个盒子是用洁白无瑕的玉料雕成了卧形鹌鹑式。身上琢长短不一的翎毛,身内掏空为空膛,翅下有一周子母式盒口,可开启,外侧巧借羽毛状呈锯齿形。鹌鹑是宫廷常用的图案和器物造型,寓平安之意。

image

《鹌鹑形盒》清(公元1644年~1911年)

清代的玉器除了塑造动物植物和仿制青铜器外,还学习了一些西域风格。比如这件《嵌宝八角盒》就是一件具有西域风格的玉器,在玉器上镶嵌宝石这种做法在传统玉器上相当少见。在乾隆时期,有个地方叫痕都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流行一种镶嵌宝石的玉器,传入中国后,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命令中国工匠大量的仿制。这件八角盘上用金丝镶嵌了轮廓,里面又镶嵌了红宝石和绿宝石,这是一种伊斯兰的风格,而在这个盘子的底部还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说明是乾隆皇帝的御用品,周边还刻有“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的字样。

image

《嵌宝八角盒》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

旁边这件三羊就是所谓的“三羊开泰”,这是明清非常流行的一种玉器题材,是工艺品中较为常见的。这三只羊形象生动,玉质光润,抛光细腻。大吉大利的题材,加上精美的制作工艺,使整个作品魅力四射。

image

《三羊》清(公元1736年~1795年)

在中心橱中展示了一件黄玉觚,仿制青铜器造型,商周青铜器中的觚是作为实用的饮酒器,而在清代用玉制作后一般用于插花使用,称之为花觚。这件觚所采用的是一块和田的黄玉,黄玉在和田玉中十分珍贵,也很少见。但清代宫廷玉器里有不少都是用黄玉制作,来象征皇家的尊贵,花觚当中浮雕了三只蟠螭,螭是龙的一种,传说龙生九子,是龙的九子之一。螭在汉代以后就和龙纹成为主要的装饰纹样之一,螭谐音喜,象征吉祥。在觚的底部有“乾隆年制”款,说明它是从清宫里流出来的,当时也是乾隆皇帝的一件御用物,所以非常难得。

image

《三螭纹觚》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

在最后一个橱窗中摆放的都是一些清代的作品,清代玉器被认为是古代玉器的最高峰,特别是清代乾隆时期,由于玉料比较充足,国力比较雄厚,而社会比较稳定,所以古代玉器在乾隆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一般我们称之为乾隆玉或是乾隆工。橱窗中有一件山水人物的玉山,这种玉山我们俗称山子,是清代比较流行的一种玉雕品种。

以立体雕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山水画的题材,实属精妙绝伦的设想。玉雕山子以扬州工匠所雕琢的作品最为有名,清代宫廷内府陈设所用之玉雕山子多是由扬州所琢制。

image

《山水人物山子》清(公元1644年~1911年)

玉材:中国玉器的主要材质就是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根据不同的产况分为山料和籽料,所谓山料就是原生矿,籽料就是风化后滚落到河床里的一种次生料。籽料古称子玉,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冲刷后,将杂质去除,留下最为精华的部分,从质量上来说,比山料的品质要高很多。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籽料是主要的原材料,而到了清代以后开始大量开采山料。汉代以后主要是以和田玉为主,其实和田玉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就有一部分进入了中原,至少在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里就发现不少和田玉的作品,但它成为主流是在汉代以后。除了和田玉以外,中国古代还使用了岫玉、南阳、蓝田玉等等的一些地方玉。但经过古代人长期的鉴别和挑选之后,最终是以和田玉作为用玉的主流,因为它的品质是所有玉石里最好的。中国玉器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和它玉材本身的品质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image

《青玉》(子玉)

青玉是软玉中数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其物质成分跟白玉相同或相近,成因与白玉一样,都属于接触变质成因形成,只因含微量元素铁而呈现出差异。青玉的佩戴与保养时应避免与硬物碰撞、经常佩戴并时时摩挲。

image

《白玉》(子玉)

白玉矿物名称软玉,又称“中国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在自然界中,白玉颜色美观,质地细腻,有一定的透明度,质地坚硬,经久耐用,可以进行雕琢成装饰品,可以有一种或者多种矿物质组成的集合体。一件精美的玉器,除了滋润细腻的玉石所带给人的温润美感之外,人工的雕琢美、造型美以及好的主题内容,对一件玉器的价值都有很大的影响。

image

《羊脂白玉》子玉

羊脂白玉又称“白玉”、“羊脂玉”,顾名思义就是好似羊脂(俗称羊油)一样的玉石。古传“白璧无瑕”即指白玉,羊脂白玉属于白玉中的最好的品种,韧性和耐磨性却是玉石中最强的。羊脂白玉自古以来人们极为重视,是玉中极品,非常珍贵。它不但象征着“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而且象征着“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在古代,帝王将相才有资格佩上等白玉。考古事实已经证实,很多古代皇帝使用的玉玺是专用白玉玉料。很多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的珍品中,莫不把白玉玉料雕琢而成的历代文物奉为“国宝”。

精彩图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行业新闻
玉器收藏
新品前沿
时尚女人
玉石杂谈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