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一组温州造玉器饰件 当今石雕大师赞“智慧”

小编:小天   来源:云玉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24 09:48:49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温州博物馆的历史厅内展出的一组青白玉小饰件,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它们是从曹湾山遗址出土的。而鹿城区上戍曹湾山遗址是目前温州已发现的多个好川文化遗址中的一个。

image

曹湾山遗址出土文物

image

曹湾山遗址青白玉小饰件

温州网讯 良渚文化、好川文化……也许你更熟悉良渚文化,而对好川文化则有些陌生。其实它上接良渚文化,下接马桥文化。

温州博物馆的历史厅内展出的一组青白玉小饰件,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它们是从曹湾山遗址出土的。而鹿城区上戍曹湾山遗址是目前温州已发现的多个好川文化遗址中的一个。

下面,我们带您走近它们,来看一段关于玉和石的故事。

前世传说这组青白玉小件镶嵌于一件红色漆器上

这是一组呈鸡骨白色的青白玉小饰件,共10件,除1件圆箍较大外,其余9件均为几何形曲面小玉片。圆箍高1.8厘米、外径3.2厘米、内径2.8厘米,中间腰部略收束,表面和内里打磨光滑,上下端切割齐整,一端内里有小凹坑可插入小木片加固。9件小玉片,分别呈长方形、近方圆形、三角形、侧身小鸟状、三重台阶祭坛状等形状。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这组青白玉小饰件出自鹿城区上戍的曹湾山遗址。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局、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三家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连片的建筑遗迹和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和陶片标本。该组青白玉小饰件出土于第23号墓,清理现场残留有红色漆痕,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壶和石锛、石镞。该墓葬是目前温州地区唯一出土镶嵌有青白玉小饰件红色漆器的新石器时代墓葬。

从残留的红色漆痕等分析,该组青白玉小件原本应是镶嵌于一件红色漆器上面。

专家探究“真实身份”祭祀用的酒器漆觚

伍显军介绍,曹湾山遗址是温州地区第一个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堆积较厚的史前遗址,亦是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好川文化聚落遗址,它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岗顶西南是居住生活区,岗顶东南是墓葬区。

好川文化是1997年瓯江上游遂昌好川墓地发掘后由浙江考古界提出命名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是浙江省继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之后确立的又一支考古学文化,是浙南地区史前考古发掘研究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浙南地区无史前文明的空白。其分布范围以瓯江流域、仙霞岭南北山麓为主,大致分布于今赣西、闽北和浙南,以浙南为主;年代为距今约4300-3700年,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到马桥文化初期;经济形态为农耕兼营狩猎采集;文化内涵既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已经有了文明的曙光。

温州好川文化遗址除已经发掘的曹湾山、屿儿山遗址外,还有下龙山、卧旗山等遗址。

伍显军表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原始先民玉器加工制作水平已经很高超,同时体现出当时玉材来源之不易,即使是小片玉材也要加以充分利用。从这组青白玉小饰件上,也能看出这两点。

而根据目前的研究,专家猜测原本镶嵌有这组青白玉小饰件的红色漆器,很可能是一件祭祀时用的酒器漆觚,同时也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

今生故事不能让技艺失传大师琢石50年

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意思就说,玉是美丽的石头。温州石雕,这门与石头打交道的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陈顺德是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石雕研究所所长、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代表性传承人,擅长动物、人物、山水雕刻,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收藏。

6月18日,记者在陈顺德位于市区马鞍池东路的工作室内见到了他。一双满是老茧的手,“诉说”着他从16岁拜石雕老艺人赵典卿为师开始学艺至今,与温州石雕结缘50多年的故事。

陈顺德对4000年前古人的制玉水平赞叹不已,连声夸“智慧”!并十分推崇温州传统石雕的高超技法。陈顺德说,早在晋朝,王羲之任温州太守时曾使用永嘉华严石雕砚。到了唐代,温州已有艺人专门从事石雕工艺,镂刻印章、朝珠、如意、香炉等。元、明、清时期温州老艺人开始运用青田石雕刻,市场设在温州市广场路(原打锣桥)一带,这里原有“雕刻街”之称,“在当时的打锣桥一带,曾聚集了一大批石雕名艺人,开设了几十家石雕‘对门店’,街上的温州石雕产品销往全国,让温州石雕美名远扬。”

温州石雕最兴盛的时期为上世纪80年代,从业人员多达千余人,作品走出浙江远销海内外,成为我市外销的主要产品之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温州石雕跟许多传统工艺行业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石雕人才或外流或改行。

“我作为传承人,不能让技艺失传。”陈顺德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带出了20多位弟子。

结合“温州故事”创作“十二月令”

数十年来,陈顺德保持着每年有两到三件精品的创作“频率”,近些年他的作品屡屡在各类全国级工艺美术类展会和赛事中获奖。

2018年,陈顺德开始构思,想要创作一组结合“温州故事”的作品,并最终确定这组作品共十二件,取名“十二月令”。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雕其中的第五件作品“五月令”。

说起这组作品的构思,陈顺德立刻兴奋了起来。“‘正月令’,我雕了墨池坊、华盖山、闹花灯等元素;‘二月令’,我雕了松台山、妙果寺等元素;‘三月令’,我雕了黄土山、卖麻桥等元素;‘四月令’,我雕了海坦山、榕树、看戏人等元素;‘五月令’,我雕了划龙舟场景等元素……”陈顺德娓娓道来。

陈顺德说,一般来说,雕好一件作品,至少需要4个月。他预计2021年能完成整组作品,届时他会把这组作品在温州等地进行展出。

精彩图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行业新闻
玉器收藏
新品前沿
时尚女人
玉石杂谈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