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传统的厅堂整体布局都要体现出典雅庄重、端方肃穆、秩序井然的气度,以突显家庭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品位。因此,古人对厅堂布局非常讲究,以正厅中轴线为基准,采用成组成套的家具、楹联、匾额、挂屏、书画屏条来作装饰;其中,条案是必备的家具。
从古至今,传统的厅堂整体布局都要体现出典雅庄重、端方肃穆、秩序井然的气度,以突显家庭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品位。因此,古人对厅堂布局非常讲究,以正厅中轴线为基准,采用成组成套的家具、楹联、匾额、挂屏、书画屏条来作装饰;其中,条案是必备的家具。
在古代,条案具有重要的祭祀功能,承担礼仪时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于其之上放置供案、佛像、香炉、插屏、瓶等,以此体现祭祀的肃穆氛围。在装饰条案之时,瓶一直是个不可或缺的陈设品,时至今日很多家庭对瓶的陈设需求也是有增无减的;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在条案上摆放瓶呢?
其实,"瓶"的读音与"平"相同,被赋予了"平平安安"寓意。如今在商场、银行等场所的门口位置,我们依旧能够看到对瓶陈设,以此象征"出入平安",所以无论是用于送人还是居家摆放,瓶都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瓶这类器皿到底是怎样来的?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酒文化的发祥地,殷商时期古人便开始以谷酿酒,用于盛酒的青铜器皿也是在此期开始盛行的。酒器的类别其实有很多,主要有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而中国最早的瓶,很大几率就是由尊和觚演变而来;由此可见,其由来可以追溯至商周青铜时期。
由于每种酒器本身就有很多题材,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熊尊、羊尊、虎尊等;所以我国早期的瓶,其题材与纹饰便有可能是在尊和觚的器型基础上稍作创新的,只是此时期的瓶多为阔口型的器皿,口小的瓶少之又少。
"瓶"的本义是一种口小腹大的器皿,通常用作盛放液体。据《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饮马于重丘,毁其瓶。"就是泛指其腹大、颈长、口小的特点,看来口小之瓶的出现时间可以追溯至此,只是当时的瓶类器皿多为青铜所制,而玉制的瓶则是阔口的居多,小口的玉瓶十分罕见。
直至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出现后,痕都斯坦玉器就此进入了中国,因为痕都斯坦的水资源很稀缺,但当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所以玉瓶这类盛液体的器皿非常多;此外,这种玉瓶口小而腹大,瓶身却非常薄巧,由外透过瓶壁就能将盛装液体的颜色看得清清楚楚。
说到薄巧玉瓶,就不得不提及经典的"薄胎"工艺,制作薄胎玉瓶之时,需具备熟练的"掏膛"绝技,随着玉瓶的器型将实心的玉料掏空,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两毫米,可见这种工艺的难度之高。这种玉瓶进入中国后,古人将中国传统的制玉工艺与痕都斯坦玉器的手法相结合,在此基础之上创新制作出中国玉器中的精髓——素活。
玉瓶也是由此而来,其巅峰时期则可以追溯至唐、宋两代;而瓷瓶的出现则是开始于宋朝时期,在元、明、清三代达到高峰。
素活中的玉瓶,只使用纯色的玉,所以制成的素活也不同于瓷器,并没有缤纷的颜色,甚至也不像其他玉器那样,对俏色加以利用;这种单一颜色的玉瓶,是名副其实的"素"活。其纹饰主要以瓶身的浮雕为主,这与痕都斯坦玉瓶接近全瓶浮雕的素活有所区别。
但是,素活的"神"则是在于其整体造型,即器型;通过玉瓶的器型散发出高贵而磅礴的气质,这才是素活与生俱来的气魄。
玉瓶的造型多种多样,有圆肚瓶、齐肩瓶、方瓶、小棱瓶、鸡腿瓶、蒜头瓶、葫芦瓶等,瓶卜都具备双耳和盖,而瓶则有素身、周身纹饰、浮雕之分。
因此,我们在鉴赏玉瓶类的器皿时,可从其制作的工艺、纹饰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估。玉瓶的瓶身与瓶盖都应该从同一块玉料中取出,这样才能使瓶盖与瓶身的色泽、玉性一致。此外,在观赏时还需看玉瓶的各个部位比例是否得当,要看其对称性、协调性、色彩分布均匀性,以此来评估玉瓶的端庄性与美观性。
诚然,制作玉瓶确实费料、费工,且对玉料的体积、质地要求甚高,玉匠制作非常辛苦、费工费时,所以玉瓶工艺的传承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如今很少玉匠能出瓶、炉、熏等素活,这些器皿我们留在后面的文章再聊。
百年字号"济兴成"创始人高济川突破性地以大型素活为主要作品,在素活作品中创新性的加入了中国古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皿的器型、线条与纹饰元素,拓宽了中国玉器的样式,匠心雕琢出大量的素活佳品,以玉瓶类素活为例,有《白玉链子瓶》、《白玉花瓶》、《白玉花鸟链瓶》、《翡翠链子瓶》、《翡翠花瓶》、《碧玉双狮钮饕餮纹扁瓶》、《碧玉对花卉瓶》、《碧玉瓶》等。
济兴成一直以匠心之作的品质理念,传承与延续品牌创始人高济川德艺双馨的品格,探索素活玉器之美,与众多玉器爱好者一起感悟中华玉文化之博大!